主管单位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主办单位    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四川建材杂志有限公司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恒德路6号
邮       编     610081
电       话     028-83347879
E-mail:scjc028@163.com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2-401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51-1175/TU
发 行 范 围       公开发行

建筑材料

  • 混杂纤维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演化规律

    李赵鑫;刘佳俊;

    随着混杂纤维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探究混杂纤维种类对高强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影响规律尤为关键。为研究纤维类型、纤维尺寸和纤维掺量等对高强纤维混凝土(HSFRC)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筛选出合适的混杂纤维类型和掺量,设计高强纤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和劈拉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掺入有机纤维替代钢纤维会降低HSFRC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相比之下,掺入1.0%TX12型有机纤维对于HSFRC的抗压强度影响最小,掺入0.5%TMA20型有机纤维对于HSFRC的劈拉强度影响最小。最后,结合各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掺入体积分数为1.0%的TX12型有机纤维可以在保证较高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同时,实现更佳的经济性和耐久性。

    2025年10期 v.51;No.302 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聚丙烯混掺纤维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袁继峰;王卫;管皓楠;孙宇琪;施贝尔;

    为促进固废资源化利用,通过混掺钢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提升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选取100%再生粗骨料替代率,设计制备了9组混掺纤维再生混凝土试块和1组无纤维掺入的基准试块,系统开展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混掺两种纤维的协同作用下,钢纤维2%与聚丙烯纤维0.2%掺量组合可使抗压强度(49.58 MPa)和劈裂抗拉强度(4.55 MPa)达到峰值,较基准组分别提升5.7%和41.7%,并改善试块脆性破坏特征;抗折强度最优掺量为钢纤维3%与聚丙烯纤维0.2%,此时强度值达7.96 MPa,增幅为52.8%。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固废资源化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0期 v.51;No.302 5-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研究——RAP加热温度的影响

    孟令国;刘志国;谢韦韦;祖元哲;万磊;

    为准确评价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通过自研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测试装置及提出的评价指标研究了RAP加热温度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使用提出的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评价指标:最低拌和能耗,可准确反映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的变化规律。其中,RAP加热温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影响显著,RAP加热温度越高,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和易性越好,但随着RAP加热温度超过130℃后,混合料拌和和易性提升的幅度明显变小。

    2025年10期 v.51;No.302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裂纹密度演化的沥青疲劳与断裂特性

    卢昌杰;孙彦广;梁铭媚;梁晓钰;武美强;

    为阐明沥青结合料在动态剪切疲劳载荷作用下的疲劳与断裂机理,基于裂纹密度演化理论,系统分析N70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在线性振幅扫描试验中的损伤演化行为,构建沥青疲劳性能多元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密度模型能有效表征多裂纹体系的损伤累积过程,沥青裂纹密度增长曲线呈线性-非线性增长的阶段特征;疲劳失效前的裂纹密度演化包括裂纹萌生与扩展两个阶段,因此,沥青疲劳寿命可进一步分为裂纹萌生寿命与裂纹扩展寿命,且裂纹扩展寿命占比较高,疲劳损伤主要在裂纹扩展阶段累积。改性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沥青的裂纹扩展寿命,提高了材料的临界失效阈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13-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防空鼓瓷砖粘结剂的制备及粘结性能影响因素

    董佳伟;李佳航;王佳怡;陶鑫欣;张静;

    瓷砖粘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空鼓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文章旨在探讨防空鼓瓷砖粘结剂制备以及不同条件下瓷砖粘结剂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水泥基和反应型树脂基两种不同基底下粘结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粘结强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粘结性的影响因素,分别从用料配合比、瓷砖类型和吸水率、外加剂以及环境条件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2025年10期 v.51;No.302 17-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含气量及其抗压强度的影响

    高峰;

    为了确定高掺量粉煤灰对混凝土含气量与抗压强度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原理,采用质量法配制粉煤灰掺量最高达40%的C30、C40、C50等级混凝土,开展了混凝土含气量试验和不同龄期混凝土受压破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掺粉煤灰后,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有较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含气量降幅明显,高达1%,且粉煤灰掺量增幅与含气量呈负相关;7 d龄期时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明显低于粉煤灰掺量为0的基准混凝土;28 d龄期时其值总体上低于基准混凝土强度,且有随粉煤灰掺量由10%增加到40%而混凝土强度下降的趋势;56 d龄期时其值均高于基准混凝土。

    2025年10期 v.51;No.30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渗滤液腐蚀作用下混凝土中自由氯离子扩散规律

    王少丹;张铭;蔡祺萌;

    针对渗滤液腐蚀环境下混凝土中自由氯离子的扩散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设置不同侵蚀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分析铵盐、溶液浓度及实际渗滤液原液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自由氯离子浓度随侵蚀深度增加而递减,且随侵蚀时间延长而增大;铵根离子显著促进了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高浓度侵蚀液明显加速了氯离子扩散进程;模拟渗滤液可较好地模拟原液对混凝土的侵蚀效应。

    2025年10期 v.51;No.30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道路建设中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工艺优化

    高伟杰;张岩;相貌;马奇;王立鹏;

    在乡村道路建设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成为降低成本、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现有研究对新材料协同效应及施工工艺系统性优化探究不足。以通州区42 km、21万m~2美丽乡村道路改造工程为对象,通过设置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在废旧沥青混合料中分别添加高模量玄武岩纤维、纳米二氧化硅、生物基再生剂及三者组合。试验结果显示,添加3%生物基再生剂的试验组3动稳定度达4 200次/mm,低温弯曲破坏应变3 500με,压实度98.8%,性能提升最为显著。

    2025年10期 v.51;No.30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罗明凤;

    水泥是建材行业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材料,被誉为建筑材料基石,在土木建筑、水利、国防工程等方面大规模使用。而水溶性六价铬是水泥中的一种有害成分,其超标释放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检测水溶性六价铬含量对水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文章阐述水泥中水溶性六价铬的检测方法,并对影响水溶性六价铬检测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2025年10期 v.51;No.302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填缝材料对室外台阶石材铺贴整体性及耐久性的影响

    王印同;王金鑫;刘超亚;袁少华;高宗辉;

    室外台阶石材铺贴受环境影响大,传统填缝材料弊端凸显。因此,围绕新型填缝材料对室外台阶石材铺贴整体性及耐久性进行深入分析。以丙烯酸酯乳液为原料,设计5种新型填缝材料配合比,通过粘结强度、耐久性试验,评估不同配合比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填缝材料在粘结强度上优势显著,其中H3配合比最佳,粘结强度达1.85 MPa;不同酸雨侵蚀时间下的新型材料性能衰减小于传统材料,H3配合比在酸雨侵蚀前期能更好保持力学性能。因此,H3配合比新型填缝材料对提升室外台阶石材铺贴整体性及耐久性效果最佳。

    2025年10期 v.51;No.302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正交试验的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张泽虎;

    参照已有的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选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建立粉煤灰掺量、双氧水掺量、发泡剂添加方式3个水平因素,共9组配合比设计方案。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的方差与极差,探究各水平因素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干密度的影响差异。通过试验可以发现,双氧水掺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掺量越大,干密度及抗压强度都有所减小。双氧水适于采用溶液的添加方式且适量的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具有提升效果。同时找出了最优配合比,即粉煤灰10%,双氧水3%,双氧水添加方式为溶液。

    2025年10期 v.51;No.30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智能建造

  • 智能建造背景下BIM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柳博洋;封皓鑫;

    智能建造技术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其关键支撑技术BIM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障碍。为探讨影响BIM应用的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识别出经济成本、技术应用、环境效益与组织管理4个方面的14项影响因素。通过运用DEMATEL-ISM方法,确定影响BIM应用的直接因素、过渡因素及本质因素。结果表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传统作业模式的惯性、政府扶持强度不足、新兴技术融合应用重视不足以及对数据共享的保守态度为BIM应用的本质因素。针对这些本质因素,提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旨在为智能建造背景下BIM应用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0期 v.51;No.30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实践应用

    谢晨晨;栾淼;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物理层、数据层、模型层与交互层的4层架构体系,对实际物体及其对应的虚拟世界进行实时、精准模拟,其关键在于即时同步、高度精准模拟、多维交互及可扩展能力的特征,由5G网络联结以及机器学习等驱动实现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优化。智能建筑产业领域的应用覆盖计划、建造、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环节。此外,介绍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推动产业联合、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的同时保障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连贯性流动的过程。该技术的集成化创新具有节能、减排、降耗的积极作用。新技术的集成也将出现新的应用模式,如建筑微环境调节以及紧急情况应急处理等,具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持续创新的能力。

    2025年10期 v.51;No.30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保护

  • 废弃泥浆含磁絮体处理工艺及精细化过程模拟研究

    贾文宪;

    随着泥水盾构持续掘进施工,循环泥浆系统中产生大量的渣土导致泥浆无法直接抽取并在开挖面泥水舱内使用。梳理一般废弃泥浆处理流程,介绍含磁絮凝体处理工艺,并引入CFD-DEM计算方法模拟絮体和磁体混合体在卧螺离心机中的运动过程和磁体单独收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过滤、压滤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废弃泥浆的再利用程度;磁絮凝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絮凝沉降慢的问题,但需满足磁粉回收率的要求;旋流分离器可以将磁粉与絮体分离,验证CFD-DEM模拟方法模拟絮体的运动过程的合理性,磁种颗粒会剥离并甩贴至转鼓内壁。研究内容和手段为类似泥浆高效处理分析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51;No.30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眉S5线盾构渣土理化特性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黄丽;王安春;幸小兵;苏明东;孙鼎;

    市域(郊)铁路成都至眉山线(S5线)正线为向南至眉山方向的跨行政区市域轨道交通线,线路正线全长59.251 km,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盾构渣土。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将盾构渣土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减碳途径。为了探明眉山3工区盾构渣土的资源化利用场景,对现场的盾渣土进行取样,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眉山3工区盾构渣土原状土,天然含水率较高,分级降水处理后具备资源化利用的潜力;经分级降水处理后的盾构渣土具备用作道路填筑材料、回填材料、再生砖产品及绿化种植土的潜力。

    2025年10期 v.51;No.302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筑设计与规划

  • 美术馆建筑形式的地域特征分析

    郝文璟;

    建筑形式特征是建筑精神特质和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其通过建筑的形状、尺度、色彩、机理等可感知的因素传达出来。美术馆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建筑形式在地域性、艺术性和表达方面都展现出独有的三大特征。其中,地域性特征作为美术馆建筑形式特征之一,着重从地域环境的融合、建造文化的表达和地域精神传承3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分析不同的地域特征对美术馆建筑形式的影响。美术馆建筑在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建筑表达的变形与重构中,使地域精神得以传承,进而促使美术馆的建筑形式不断发展。

    2025年10期 v.51;No.302 55-5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环保理念下新型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闻佩言;石运达;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兴起,使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对室内设计行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各种新材料相继出现,人们对日常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根据绿色环保理念的定义,对新型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实例,介绍天然黏土材料、海藻材料、杜邦纸在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

    2025年10期 v.51;No.302 58-6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与式设计视角下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以老旧小区社区营造设计为例

    郝啸天;李之吉;

    当前我国老旧小区改造所面临的问题是改造过程与后续运营中的阻力,“三分建、七分管”,老旧小区的物质空间改造容易,如何做好长期维护和持续提升才是真正的挑战。以社区营造“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为视角,归纳当前小区改造中前期“物质空间改造”到后期“持续运营管理”困境,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依据,推论居民参与式小区改造过程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和“熟人社区”发展之可能,从而构建社区文化共同体这一社区营造关键概念的框架。

    2025年10期 v.51;No.302 61-6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新区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与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

    蔡爱玲;

    我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新区不断出现,优化配置城市新区医疗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就医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探讨城市新区尺度多类型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优化配置,通过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多类型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和优化迫切度,以改进的p-中位模型优化医疗设施区位和规模,并划定优化后医疗设施的服务区。结果表明,(1)坪山区综合医院和社康中心可达性差异大,空间公平性不足,而诊所和药店分布较为均衡;(2)社康中心优化迫切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北部,而医院优化迫切度较高区域较为分散;(3)优化后各类设施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既能满足高人口密度区域的高需求,又能够较好地保障偏远区域的医疗需求;(4)基于优化结果划定优化设施的服务区,可以在服务区范围内调整医疗设施布局位置。文章丰富了城市医疗设施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同时可为坪山区多类型医疗设施布局优化提供科学方法支撑。

    2025年10期 v.51;No.302 64-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技术应用

    高屹;

    晋安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巧妙融入了多项创新理念,诸如“北山南湖,一水贯穿”的生态布局、慢行系统构建以及亲水体验设计等。同时,借助多元化的生态技术手段,生态廊道的功能和意义得以充分展现。其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夯实了园区的生态基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生态廊道的内涵与价值;海绵城市技术的实施有效消除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潜在风险;绿色建筑技术的采纳为城市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智慧公园技术的引入则大幅提升了城市公园的品质与形象。这些创新理念和生态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改善福州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贡献了巨大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王霖子;石运达;

    BIM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有数年之久,尤其在近几年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BIM技术的先进性贯彻了从设计、施工、项目运行到最后项目生命周期终结的全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设计、设备、消防等专业合作更加紧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BIM技术最初运用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推崇后逐渐向各个专业普及。着重探讨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以实现提高室内设计工作效率、优化室内设计工作流程、提高专业之间的合作紧密度。

    2025年10期 v.51;No.302 73-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难点及对策

    陈善俊;

    装配式住宅建筑采用衔接技术将预制构件进行可靠连接,相比传统施工方式具有工期短、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作业环境、加快施工机械化发展,促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化发展,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为适应我国建筑业智能建造的新要求,对装配式建筑在产业政策、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025年10期 v.51;No.302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勘察与测绘

  •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方占寿;

    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深埋特长隧道工程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勘察技术通过综合运用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原位测试等多种手段,全面揭示隧道沿线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首先分析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背景,阐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综合勘察技术;然后通过西部地区深埋特长隧道综合勘察的实际应用分析,验证综合勘察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5年10期 v.51;No.30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何得跃;

    无人机技术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突破,带动了相关应用的升级,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应用无人机技术也成为一种新趋势。为采集更加精准的地理信息,运用航空摄影技术,提升地形图测绘精度,研究分析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形图测绘方面的现状,为该应用提出理论层面上的优化方案。

    2025年10期 v.51;No.302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结构设计与工程抗震

  • 冻融影响下BFRP-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

    王伟先;崔兆发;刘浩;

    通过改变双剪试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粘结长度等因素来研究冻融作用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冻融作用对界面造成不可逆损伤。采用C30混凝土的双剪试件冻融200次后,界面极限承载力下降20.83%,极值剪应力下降13.72%。并在抛物线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通过本构模型形状趋势,拟合出三线性模型。

    2025年10期 v.51;No.30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相邻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朱云璨;

    为探究相邻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专家对相邻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关研究,对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进行总结描述。最后通过对相邻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说明影响相邻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减震装置的种类以及布置方式等,对相邻结构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10期 v.51;No.30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汕头某高层医院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杨行飞;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康养的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医院建筑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对设防地震下结构设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主要通过阐述在地震高烈度和海边风压大区某医院高层住院楼结构体系选择、关键节点设计、整体指标把控等方面,为高层医院建筑设防地震下结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希望可以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51;No.302 94-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3D-DIC的板结构模态分析试验验证

    郭雅倩;孙宽;

    传统接触式方法测量数据精度普遍较高,但却无法获得板类结构整体面域的响应数据。光学测量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附加的激光器来提供光源,存在对环境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的问题。三维非接触式数字图像相关(3D-DIC)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板类结构整体面域数据的测量,而且与传统光学测量手段相较,其有试验布置简便、抗干扰能力强以及无须外接激光光源等显著优势。设计基于高速3D-DIC技术的板结构振动测试试验,通过增强频域分解法计算位移响应数据提取固有频率。

    2025年10期 v.51;No.302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性能研究

    丁宝贵;白继朋;赵阳;李志康;徐杨杨;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与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协同加固混凝土梁的性能研究对提升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方法,采用C3D8R单元模拟混凝土、ECC和加固层,T3D2单元模拟钢筋和CFRP网格,建立四点弯曲试验模型,分析ECC厚度和力学性能对加固梁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CC厚度从10 mm增至50 mm时,梁体刚度显著提升,跨中挠度降低45.8%,裂缝数量呈指数衰减,30 mm为最优厚度阈值;ECC弹性模量每降低10%,挠度增加8.3%,模量降至60%时出现临界阈值,应力重分布显著。研究证实,CFRP-ECC复合加固可有效抑制混凝土开裂,优化应力传递路径,30 mm厚ECC层与CFRP协同作用时综合性能最佳。该研究为混凝土梁加固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对推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某医院楼隔震分析与设计

    郑健;高洁;刘育博;何飞;李洲;

    新疆某医院楼工程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8度区非近断层,根据《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规定,采用地下室顶板隔震技术。介绍了结构设计、隔震设计、性能化设计3个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支座拉、压应力、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及隔震层弹性恢复力、抗倾覆验算等在罕遇地震下均满足规范要求;隔震结构在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及楼面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按隔震设计能提高结构抗震性能,保证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中等损伤以下的性能目标。

    2025年10期 v.51;No.302 102-10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累积损伤有限元分析

    杨圣春;赵君燃;

    为探究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累积损伤机理,对其进行以低周往复加载的有限元分析,变化参数为λ=35、52、63。结果表明,应力主要集中于柱脚区域,长细比增大显著降低初始刚度,λ=63的试件承载力下降幅度较λ=35的试件减小15%;截面长宽比增大显著提升初始刚度,A/B=1.5试件下降段斜率较截面A/B=1试件增加35%,由刚度退化可知累积损伤集中于位移角为1/100~1/66 rad,揭示了高轴压比试件在位移角1/100 rad后刚度退化加剧的非线性演化规律。研究可为工程抗震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0期 v.51;No.302 105-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连接节点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曹立;万民丽;贺一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设标志,装配式建筑技术广泛应用。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关键构件,其传统螺栓连接节点易因荷载循环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螺栓松动等问题。研究融合榫卯与螺栓技术,设计新型连接节点,制备含对照组共5组不同尺寸参数的Q345B钢试样。在大型结构力学试验平台,通过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模拟荷载工况试验,竖向荷载加载至设计值30%后,以1 mm/min速率施加水平荷载。结果显示,试验组3极限承载力达1 020 kN、初始刚度160 kN/mm、位移延性系数4.2,耗能性能中滞回曲线面积2 000 mm~2、等效黏滞阻尼系数0.38、累计耗能320 kJ,均优于其他组,性能最佳,为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2025年10期 v.51;No.302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等高塔楼连体结构设计分析

    安军凤;

    某不等高塔楼由1~#楼与2~#楼通过连体结构连接而成。首先,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的特点,并详细阐述设计思路与结构优化设计;随后,针对结构超限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接着,对连体结构进行整体性的深入探讨,包括连体作用的机理分析、连体扭转效应的评估、水平应力的分布状况、罕遇地震条件下构件的弹塑性分析、连接体施工模拟的分析以及连接体舒适度的全面评估。通过这一系列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量了结构的独特性与性能需求,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研究对于提升不等高塔楼连体结构的设计水平、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25年10期 v.51;No.302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工程中盘扣式支架的数值分析

    刘鹏;焦志萍;

    以安徽某工程人防地库模板支架工程为背景,简要阐述模板支架的搭设步骤并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所提方法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9 m×3 m的一层支架进行简单模拟,结合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判断结构是否安全。分析结果表明,在17.597 kN/m~2的荷载下,支架结构无损伤风险,验证项目部采用的模板支架专项工程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所提分析方法简单有效,可用于施工人员对模板支架搭设方案的初步验证。

    2025年10期 v.51;No.302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断裂力学的横隔板焊接节点疲劳加固研究

    祝世纪;张鹏飞;田石柱;

    据国内外研究显示,纵肋与横隔板焊接细节疲劳裂纹主要源自纵肋焊缝并朝纵肋腹板延伸,同时还呈现向纵肋厚度穿透的趋势。为了有效增强这种裂纹位置的抗疲劳性能,比较国内外常见的疲劳裂纹加固方法,推荐采用角钢加固的方式进行裂纹处理,并通过断裂力学分析评价其加固效果。通过对加固板件不同材料特性和角钢厚度开展影响加固效果的不同参数分析,并根据加固效果差异提出对应不同加固效果影响参数的最优加固方案,为这种焊接细节的疲劳加固提供相应的参考意义。

    2025年10期 v.51;No.302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杜晓恒;李国栋;杨海清;郭亚龙;燕轻;

    装配式建筑节点的连接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安全水平,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全面探究3种节点连接方式(点焊连接、套筒连接和理想化连接)的力学特性,采用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开展混凝土材料的模拟,且依据不同构件选取恰当的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手段。研究结果表明,与点焊连接对比,套筒连接节点的滞回耗能提升50%~87.5%,延性系数增长22.6%,承载力提升47.1%~75.9%,而且刚度的退化速率明显放缓,套筒连接节点的性能近乎理想化连接模式,差别只有5%~10%,证明了该套筒连接传力有效,钢筋应力分析显示套筒连接可实现应力的均匀传导,避免点焊连接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研究发现了不同连接方式力学性能的区别,为装配式建筑节点设计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对提升装配式建筑抗震水平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2025年10期 v.51;No.302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地基基础与岩土工程

  • 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滞流效应研究

    吴骏;董海龙;张文利;王福举;张挣鑫;

    实践经验表明,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的软夹层被上下硬质岩层挤压而向坡面塑性流动的强度随其厚度的增加而提升,由此提出“滞流效应”的概念。从软硬互层交界面处质点存在摩擦阻力和位移错动约束反力这一点出发,论述该效应的发生机理。通过有限元实例计算,揭示“滞流效应”的演变规律,剖析能够使特定工程地质边坡自稳的软夹层临界厚度,并推算了实例边坡的临界厚度为2.0~2.5 m。研究结果可为边坡变形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51;No.302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白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应用

    任志明;李香清;鲁恒;

    长白山作为极寒区域,面临着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为了有效监测和预警这些灾害,项目团队在长白山北景区的1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专业监测设备,并开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收集历史灾情数据、建立监测预警模型、确定监测项目和布设方案,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该系统不仅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而且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v.51;No.302 129-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机制和机理的研究综述

    王方卫;张梓煜;张延北;柳佳特;刘昌豪;

    土石混合体边坡易发生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为提前遏制此类灾害的发生,首先应了解边坡失稳的原因,如土石混合体边坡的形成和特性等。研究表明,降雨是诱发此类边坡失稳的主要外部因素,文章将围绕降雨如何导致、为什么导致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这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10期 v.51;No.302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露天石灰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师华强;张骁;

    边坡稳定在露天矿山的开采作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稳定的边坡是维持矿山持续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地质勘查、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极限平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矿区露天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工况下计算的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开采设计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51;No.302 137-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冻融循环对新建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以宝鸡市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王秦泽;

    季节性冻土区内,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受水盐迁移、冻融循环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显著,易出现不同程度边坡滑塌、剥落、裂缝等危害,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为了分析冻融循环对新建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变化,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一处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新建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测对比和室内冻结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条件下,影响边坡稳定性发展的因素,对新建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分析。结果表明,受冻融循环和雨雪侵蚀出现滑塌和剥落现象,边坡表面出现裂缝,且随时间推移有向边坡内部拓展的趋势;单向冻结过程中冻胀力的出现会破坏边坡土体原有结构,降低土体颗粒间的连接性,土的孔隙率增大;表层土春季融化时,边坡表层土发生显著沉降,稳定性降低,出现明显的“起皮”、剥落甚至坍塌现象。

    2025年10期 v.51;No.302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输电线塔基础研究及应用现状

    景若凡;

    装配式基础在输电线路中用于工期紧及高山、沙漠和冻土等难实现混凝土现浇的地区,技术优势明显。基于国内外装配式线塔基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结构形式、板间距等因素对装配式线塔基础抗压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基础使用的环境条件、经济性问题、结构特点,依据基础受力特点,这些基础均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采用装配式全预制混凝土块的基础施工速度和效率会更高;全金属装配式基础构造简单、组装便捷,因用钢量大,主要用于工期较短或抢险修复工程中。

    2025年10期 v.51;No.302 143-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斜楔形体积公式在矿山资源储量估算中的应用——以河南省李家门水泥灰岩矿为例

    刘自立;

    李家门矿区水泥用石灰岩矿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斜楔形体积公式的应用表明,在矿体无限外推时,对一些既不作楔形尖灭又不是锥形尖灭的块段,采用斜楔形体积公式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开采矿山开展生产勘探工作时,斜楔形体积公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部分特殊块段的资源储量类型,也对地质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025年10期 v.51;No.302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地住宅建筑地基结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以万科青岛小镇二期为例

    孙冲;

    万科青岛小镇二期项目坐落于地形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区,其地基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设计中,重点阐述地下室设计的核心要求,深入探讨嵌固部位取值的合理性以及退台式地下室如何有效传递水平力。此外,研究项目基础的埋深选择和类型确定,并详细分析地下车库超长结构在设缝和温度应力方面的特点。最后,针对边坡支护以及塔楼在悬崖边缘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的挡土方案。这一系列关于地基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10期 v.51;No.302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地区大直径素混凝土扩底桩复合地基的研究

    杜茂林;李子隆;熊昊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此类工程特点之一为承载力要求很高。通过大量工程经验与总结,复合地基在经济上要优于桩基础、桩筏基础等,且对于承载力要求高的工程,一般采用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成桩方式为旋挖成孔,但在特殊情况下,需采用扩底桩,人工挖孔方式。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为例,综合考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基基础形式的特点,定性分析3种基础方案的适用性,最终确定选取“复合地基+筏板基础”的形式。介绍复合地基设计的计算过程,研究采用人工挖孔成桩工艺的扩底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地基加固的设计、检测以及监测的数据及情况,得出该工艺具有可行性,对相似地层条件的超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025年10期 v.51;No.302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应变动测法在预制混凝土管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杨玙溪;

    低应变动测法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桩基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预制混凝土管桩的质量控制。该技术采用低应变式激励检测桩体,可实时获取桩体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破坏性试验,同时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管桩的质量控制技术。分析低应变动测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预制混凝土管桩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测与控制方法,以期提高管桩质量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2025年10期 v.51;No.302 158-16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施工

  • 大跨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主拱施工技术应用

    李强;许诺;薛千里;兰富安;李嘉鑫;

    为形成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主拱施工技术,确保桥梁顺利建设,以某净跨350 m的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为例,详细介绍此类桥梁主拱施工的关键施工工艺。结合桥位处地形条件和运输条件,总结主拱钢管骨架安装、管内混凝土灌注、外包混凝土浇筑等关键施工环节的技术要点,并对主拱的线形和应力进行监测,积累监测数据,指导同类桥梁施工。

    2025年10期 v.51;No.302 161-16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异形幕墙技术体系创新与实践——以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为例

    王亚军;刘帅;程洋;范源博;许超;

    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作为全球首个全场景应用装配式异形幕墙技术的超高层建筑,通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攻克了复杂曲面幕墙的毫米级定位、高空风振控制与多专业协同难题。项目集成参数化极小曲面算法、超宽带(UWB)三维定位系统及热变形预补偿技术,构建“幕墙先行”逆作法施工体系,使标准层周期缩短至3 d/层,综合成本降低22%。研究验证了装配式异形幕墙技术体系的可行性,为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年10期 v.51;No.302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钢桁架楼承板安装关键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杨瑞军;

    钢桁架楼承板的安装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依托工程,首先分析钢桁架楼承板施工工艺原理及特点,然后研究桁架楼承板施工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架楼承板的进场验收、楼板的存放、吊装和铺设、栓钉的焊接以及边模板的施工等方面,最后针对钢桁架楼承板施工质量的问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2025年10期 v.51;No.302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愈合混凝土在房建地下结构防渗中的应用

    苏志明;

    地下工程由于所处环境复杂、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渗漏问题一直是影响其结构耐久性与使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从地下结构渗漏产生的根源出发,探讨当前常用的渗漏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型自愈合混凝土材料,阐明其在房建地下结构防渗工程中的技术优势与适用场景。研究表明,将自愈合机制与传统防渗手段协同应用,可有效提升结构自修复能力与整体防渗性能,具有广阔的工程推广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建筑中的预制叠合楼板施工技术

    牛井华;

    以河北省唐山市冶金机械厂A-01地块工程为研究对象,从装配式结构中常用的桁架式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施工工艺出发,对其结构组成、吊装工艺准备和吊装施工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可有效解决施工场地狭小、叠合板吊装时易产生裂纹等技术问题,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v.51;No.30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坑内勘察孔封堵常规技术及应急措施

    颜红星;

    深基坑工程施工具有周期长、开挖深度大、涉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基坑施工必须确保基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基坑内布设有勘察孔且穿透地下承压水、承压水水头压力较大、围护结构对承压水未有效隔断,勘察孔的封堵时机、方式,将为后续基坑施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内勘察孔上方土方卸载,勘察孔出现管涌,更有可能造成基坑失稳等安全隐患。通过研究优化勘察孔封堵时机及方式,可有效提升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性。

    2025年10期 v.51;No.302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临近地铁隧道深基坑减隔振施工研究

    袁海龙;刘巍;孙建爽;杨庆;李健;

    针对临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工程减隔振需求,以某地铁机场线叠线隧道上方拟建超高层建筑项目为背景,重点探究基坑施工中地铁列车动荷载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旨在通过优化隔振技术,确保隧道变形(≤5 mm)和附加荷载(≤10 kPa)满足安全要求。采用ABAQUS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包含土体-支护结构-隧道耦合的有限元模型,结合激振力函数法计算地铁列车动荷载(最高时速80 km/h),设置5种工况对比分析不同隔离墙埋深(22~35 m)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列车动荷载显著加剧地表沉降与围护桩变形,工况3(22 m隔离墙)较无荷载工况地表沉降增幅达81.8%;增加隔离墙埋深可有效阻断振动传播,埋深35 m时(工况5)较22 m工况地表沉降降幅达85%,近隧道侧围护桩水平位移减少85%。研究揭示浅埋隔离墙可能因应力集中加剧变形,而深埋隔离墙(≥35 m)可穿透潜在塑性区形成有效隔振屏障。结论指出合理设计隔离墙埋深是控制动力扰动下土体变形的关键,对邻近地铁的深基坑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复杂地层条件下减隔振技术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0期 v.51;No.302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区复杂地质条件深挖路堑开挖施工研究

    王均杰;赵国军;胡召云;田浩;肖洲洋;

    随着山区交通建设的推进,复杂地质条件导致开挖过程中易发滑坡、崩塌等灾害,传统支护技术难以兼顾工程安全与生态需求。研究依托某山区深挖路堑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基于Mohr-Coulomb准则,对比分析4种开挖方式对安全系数、剪应变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支护工况安全系数最低(12 m深度时0.95),坡脚剪应变达2.5,位移75 mm;同步支护较分级支护提升安全系数0.15~0.25,剪应变降低28%~42%;预应力锚杆支护通过“应力补偿效应”使安全系数再增0.05~0.10,位移减少30%,验证其主动加固优势。结论表明,支护时空协同与预应力技术可有效控制岩体塑性变形,符合生态防护体系能平衡安全与生态需求。该研究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挖路堑工程提供了优化设计依据,推动了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工程实践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183-1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建学生宿舍楼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研究

    韩朋华;张杨;马春涛;王冲;夏向前;

    学生宿舍楼是学生在校生活期间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首先深入研究学生宿舍楼的装饰与装修技术,阐述绿色环保、人性化、个性化等先进设计理念;随后围绕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4个方面分析当前学生宿舍楼装饰装修中可优化的地方;然后针对墙面、地面、顶棚等不同部位的装饰装修施工技术要点以及水电安装、门窗安装等配套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介绍;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先进装饰装修技术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促进学生宿舍楼装饰装修技术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2025年10期 v.51;No.302 185-18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房建项目室内吊顶装修施工工艺

    颜瑞强;张俊;

    针对商业建筑室内吊顶装修工程中传统施工技术难以满足复杂空间质量与效率需求的问题,基于BIM技术开展施工工艺优化研究。通过LOD分级建模、逆向建模、智能放线及模块化安装等方法,构建包含钢结构转换层、T字铝合金龙骨等关键节点的精细化施工体系。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应用使管线预埋工期缩短2.5 d,材料损耗率降低3.7%~5.8%,总成本节约39.7万元(其中碰撞检测减少返工损失8.8万元),进度偏差率最高改善18.7%。研究创新性体现在建立“1”字形模块化逆向施工体系、开发三维坐标智能放样技术、形成多专业协同质量控制标准3个方面。该研究证实BIM技术通过数字化预建造实现了施工流程标准化与资源优化,不仅为复杂空间吊顶施工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而且推动了建筑装修行业从经验施工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同时为装配式装修与智能建造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支撑,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行业推广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杂水环境下高铁站房受力特性及防水施工关键技术

    陈明月;辛家昭;张墨;夏鹏羽;徐杨杨;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复杂水环境对地铁站房结构的影响日益显著,研究地下水位上升对既有地铁车站的受力特性及防水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地铁10号线双井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下水位上升6、15 m及19.6 m三种工况下车站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上升会显著影响车站结构的力学响应,其中粉土层饱和导致位移增速降低23%,砾石层渗透系数突变引发位移非线性突增,柱底节点剪应力超过混凝土抗剪强度。基于应力-位移耦合分析,提出针对不同水位临界点的防水施工关键技术,包括设置应力缓冲层、柔性防水加强层及可注浆式止水带等。研究可为复杂水环境下地铁站房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5年10期 v.51;No.302 191-19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京港澳高速汉江特大桥高墩索塔智能施工关键技术

    刘祥;明德江;陈勉;

    针对大型桥梁高墩索塔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复杂结构精度要求及效率优化需求,以京港澳高速汉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高墩索塔智能建造关键技术。通过集成数控吊罐与智能布料一体化系统、智能远程控制筑塔机、智能远程控制型塔吊等智能施工装备,并基于BIM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数字化协同管理,形成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效建造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可显著提升高墩索塔施工的安全性和精准度,优化施工工艺流程,有效解决传统施工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为同类大型桥梁工程的高标准建设提供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和实践参考,有力推动我国桥梁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

    2025年10期 v.51;No.302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管理

  •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路建设要点

    杨靖懿;

    通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路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路建设具体建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路建设政策及其建议,以助于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025年10期 v.51;No.302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矿石运输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

    张孝强;汪恒;田子招;林川;

    为解决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矿业公司在贵州省清镇市范围内的采场缺乏运输管理安防系统,导致在矿石运输或存放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偷盗矿石、换矿及矿石丢失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采场进行封闭监控管理,安装、补充视频监控及道闸门禁系统,运矿车辆安装GPS装置并统一进行管理,对车辆运输过程的行驶轨迹、行驶时间、载重量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实现了对整个矿区车辆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提升了矿区的管理水平,实现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2025年10期 v.51;No.302 201-20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轨道交通中的盾构施工设备管理及维保措施

    张雄杰;

    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为背景,结合物联网、BIM、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盾构施工装备智能管理系统。采用盾构远程监测大数据系统,将掘进参数实时采集及异常预警时间缩短至2.3 min,结合BIM协同平台,将施工仿真精度提高到97.6%。创新应用条码技术,建立物料生命周期可追溯体系,物料进出效率提高42%;提出基于LSTM-BP级联神经网络的多维特征提取方法,结合小波阈值去噪预处理,20组实测数据平均诊断准确率达到96.55%,比随机森林和热像方法提高9.33%、2.91%,漏报率降低到5.52%,为城市地下建筑智能化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推广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204-20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IM的高空连廊节点吊装一体化施工管理方法

    雷仕锋;

    针对福州滨海新城3~#~4~#楼高空钢结构连廊施工中重量大、节点复杂、场地受限及安全风险高等瓶颈问题,提出基于BIM的节点吊装一体化管理方法。通过Tekla参数化建模实现部件精确定位与质量追溯,借助Navisworks-ANSYS耦合仿真优化吊车站位及吊装路径,并开展碰撞检测与受力校核;基于BIM-Project构建4D进度动态管控,消除施工冲突;结合IoT与AI图像识别实现质量与安全可视化预警与闭环整改;利用BIM 360移动端系统开展在线巡检与数字化验收。项目应用表明,吊装工期缩短28%,施工效率提升30%,焊缝一次合格率达98%,高空零事故,为大跨度连廊施工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数字化示范。

    2025年10期 v.51;No.302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建设经济

  •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法的轨道交通全过程造价控制应用

    吴小雪;

    为解决轨道交通全过程造价控制存在的控制不全面、精准性差等问题,提出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法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以某地铁10号线为例,通过对地铁全过程造价控制现状的了解,确定造价控制不良的工程阶段,研究灰度关联分析法的应用要点,采集原始数据,计算灰度关联系数并对计算结果排序,评估地铁10号线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地铁全过程造价控制全面、精准,灰度关联法在造价控制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51;No.302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冯立彩;

    公路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满足社会群众的通行需求。但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在工程造价方面,还会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因此,从整体出发,分析公路工程的造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

    2025年10期 v.51;No.302 214-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校园改造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研究

    陈乐;

    为确保高校校园改造项目工程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通过绩效评价衡量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此,研究高校校园改造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方法。设计高校校园改造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模型基本结构,将成本数据中的非数值数据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后,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数据中的小数点部分完成标定,完成成本数据的预处理。将高校校园改造项目成本的控制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设计高校校园改造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基于此,构建高校校园改造项目绩效智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绩效评价值。测试表明,研究方法成本费用比率高于0.85,且Kappa系数更接近1,说明该方法的绩效评价效果更加理想。

    2025年10期 v.51;No.302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招标投标中的应用

    彭德元;戴路;郭广健;

    为推动BIM技术在招标投标领域实现更广泛且高效的应用,山东省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兖州分中心运用案例分析与实践调研的方法,基于BIM智能评标评审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研究BIM在招标投标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BIM技术在招标投标流程中,于设计方案展示、工程量计算、施工模拟、协同工作等方面构建起丰富且实用的应用场景;在应用环境层面,涵盖从模型创建、轻量化处理、上传演示制作到与评标系统衔接测试等一系列严谨步骤,对软硬件也有着特定要求;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进程中存在认识不足、取费困难以及软件不互通等阻碍。可见,BIM技术虽在招标投标领域潜力巨大,但需针对现存问题,通过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培养人才,行业监督部门制定取费标准与应用规范等举措,加以优化改进,方能充分释放其效能。

    2025年10期 v.51;No.302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ATLAB平台的BP神经网络建筑工程造价模型预测

    刘雅丽;

    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预测不准确导致实际造价严重超出预期的问题,提出基于MATLAB平台的BP神经网络建筑造价预测模型,旨在提高造价预测准确性,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决策和造价管理。以某城市2018年以后的住宅建筑工程项目为例,选取26个样本工程,其中训练集包含21个样本,作为输入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剩余5个样本作为预测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建筑工程造价,对比分析造价预测值与实际值,确定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验模型可行性。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筑造价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均较小,造价预测精度高,仿真分析检验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建筑造价预测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可为同仁提供技术参考,妥善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造价预测,改善建筑造价管理效果。

    2025年10期 v.51;No.302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氨酯保温板对外墙造价的影响

    陈建英;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外墙保温系统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影响。某公司职工宿舍项目采用聚氨酯空腔发泡保温技术,实现外墙传热系数达到0.19 W/(m~2·K)的效果,较普通节能建筑性能提升了52.5%,项目创新采用内墙打孔发泡的施工工艺,避免了外墙脚手架的搭设,从而节约施工费用,系统运行一年的数据显示建筑供暖能耗大幅降低,每平方米每年节约用能达到15.6 kW·h。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该技术增加建筑使用面积386 m~2,每年节约运行成本达166.8万元且投资回收期为1.4年,此技术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10期 v.51;No.302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水·电·暖通

  • 冷却塔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的构成分析及应用

    赵圣君;刘洪名;王振;

    冷却塔地源热泵复合系统是现代建筑的优选空调系统,兼具高效散热与环保节能双重优势。该系统融合了地源热泵的低碳运行与冷却塔的高效散热,以确保建筑冷热供应的稳定与高效。首先探讨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要点;随后深入分析复合系统的组成、运行方式及其优缺点;最后通过具体项目案例,展示复合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2025年10期 v.51;No.302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筑机电安装BIM中间件融合技术分析

    赵家敏;刘亚基;黄杨彬;

    从分析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和BIM中间件技术发展融合出发,依托BIM技术平台完成建筑机电工程的新设计、新建造模式。并以某医疗综合楼机电安装工程为例,结合工程的技术特点,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建模和施工仿真等关键技术分析。同时,通过BIM平台中间件集成技术完成工程虚拟建造的管线综合避让优化、碰撞检查、净高分析、支吊架智能优化、规范出图等,实现建造过程的成本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2025年10期 v.51;No.302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E外护与聚氨酯保温的空调埋地管抗渗漏性能试验

    于海洋;徐艳梅;杨翠翠;张晓涛;陈华;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空调冷热水系统可靠性受关注,埋地碳钢管道易在复杂地下环境中渗漏。为探究基于PE外护与聚氨酯保温的空调冷热水碳钢埋地管抗渗漏性能,选用DN100无缝碳钢管道,设置4种聚氨酯原料配合比方案,共设8个试验组及2个对照组,模拟不同土壤湿度与压力工况,通过压力测试法与土壤模拟环境测试法开展抗渗漏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对碳钢管道渗漏率影响显著,经防护处理的管道渗漏率明显降低,其中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比例为1∶1.4的试验组抗渗漏性能最优,建议实际工程优先选用此配合比。

    2025年10期 v.51;No.302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征稿启事

    <正>《四川建材》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收录期刊、“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维普网收录期刊、超星“域出版”平台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扩展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期刊,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收藏期刊。本刊热忱欢迎广大工程建设、建材行业的科研、设计、施工、教学、生产应用、流通领域企业和院校相关从业人员踊跃投稿。

    2025年10期 v.51;No.302 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